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他把初心写在希望田野上 ——记驻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国胜。

供稿单位:陆新刚 责任编辑:沈秋菊 发布时间:2020-7-20 点击次数:
       他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却要远离家人到穷乡僻壤生活;他在乡镇工作了三十年,却还主动请战到乡村扶贫;他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却坚持到最基层任村第一支书、驻村队长。今年6月,他被推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评选表彰对象。他就是孝南区政协副秘书长,驻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国胜。 
      仲夏时节,走进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盏盏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乡村,一户户哗哗的自来水流入百姓人家,一行行层次分明的银杏、楠树、桂花、樟树、红叶石楠绿树成荫,一片片吴茱萸基地、桃园茶园橡树园、苗木花卉映入眼帘,一畈畈五颜绿色的点缀和农业庄园的衬托,与周边青山绿水、农户住宅相映成辉,恰似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山水画卷……
      通过几年脱贫攻坚建设的带动,栖凤村走上了一条精准扶贫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洋溢在脸上。
      “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我们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国胜。”记者所到之处,村民纷纷说道。
       2018年3月,张国胜在完成一年区委政治巡察任务后,主动多次向政协领导申请,请战到扶贫一线工作。4月,他被任命为区政协驻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临行前,区政协主要领导叮嘱他:“栖凤地处三县(孝南、孝昌、黄陂)交界,地域偏僻,扶贫任务很重。你的任务是率领村一班人带领乡亲们如期脱贫,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看到该村的贫穷和村民的艰辛,张国胜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栖凤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你是贫困户,更是我的亲人
       栖凤村位于杨店镇最北端,由原铁坝、新风和定新合并组成,原铁坝村是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村654户2654人中就有贫困户57户117人。
       到村第二天,他就来到贫困户程菊娥家中。程菊娥一家3口人,小儿子性格内向,在外打工,至今未成家;大儿子邬永锋患先天软骨病,36岁了几乎没下过床,从小到大吃喝拉撒都是她一个人料理。
  一进程菊娥的家门,他的心就狠狠地揪了起来:老人穿着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很久没换洗的衣服,坐在空旷的厨房里的小板凳上,手里端着一碗饭,灶上面放着一碟没有油荤的小白菜,虽吃的正香,但厨房后面传来的一阵阵尿骚味,刚进门的他被熏得站也站不住。当老人得知他是新来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时,一把把他拉到厨房后面的一个偏房,手指着墙角说这就是她的儿子。只见墙角一张破床上,躺着全身萎缩,只露着一张脸咧着嘴傻笑,一句话也说不清的一瘫肉泥状的人头,睡的发黑的被子皱成一团,由于没有柜子,衣服全部堆在床上,床边一个脚盆里装着尿。刚下过雨,屋里还有屋顶漏进来的水……
       程菊娥一把拉着他的手说“给我儿子弄一个轮椅吧”“方便时我把他推出去晒晒太阳”。就这点要求,她好像也说不出口。
张国胜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是扶贫队长,不愁吃不愁穿是我对你的承诺。你们是贫困户,更是我的亲人!你们的苦就是我的苦,你们的乐就是我的乐”。
       三天后,张国胜就通过和区残联部门的联系,不仅给他们解决了轮椅,还安排了一套两件沐浴具、入厕具。一周后,他又自掏腰包给他送去一张崭新的席梦思床,当将几块木板拚凑的半头床换去,帮忙将打扫清理后房间焕然一新时,口齿不清的邬永锋笑的合不拢嘴,双眼挂满泪花的程菊娥拉着张国胜的手一下就要跪在他的面前,不住地说“恩人哪!恩人哪”。
自此后,张国胜常常到她家中,尽其所能地为她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年过六旬的程菊娥在感激之余,时不时地向他提出将儿子邬永峰送到镇福利院去的要求,因为她实在再也抱不动了。为此,他又奔走于镇、区民政部门,希望能够将邬永峰送到镇福利院安置。但由于政策限制,邬永峰还不能享受到福利院的待遇。于是,张国胜在给程菊娥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又通过与区民政部门的联系,争取把对她全家的帮扶政策用足用满,做到最大化。几个月后,原本只邬永峰一人享受的低保政策,改为全家三人享受低保政策,这就大大减轻了程菊娥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暂缓了她的生活压力。 
       据了解,几年来,张国胜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的人脉和政策机遇,把全村所有贫困户应当享受的14项扶贫政策千方百计用足用满,同时,也把政策用活用好,对特殊家庭、特别对象的情况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尽量争取一些政策。几年里共为36户贫困户112人次进行了提标扩幅,为25个贫困户、3个非贫困户办理了慢性病卡;先后筹措资金10多万元,为17户不能纳入危改房的贫困户进行了住房维修、翻修和傢具添置、生产生活环境改善。
       同时,他还组织协调卫生部门对群众开展签约服务、身体检查、上门诊治,开展为贫困户落实慢性病各项健康扶贫政策的活动。为10多名非贫困户争取各项健康、医疗政策。协调政协机关、社会组织、政协委员帮扶资金50多万元,对一些政策一时难以解决的贫困家庭困难,采取结对帮扶、企业资助、社会关爱、委员爱心、组织关怀等办法,大帮小凑,缓解了一时之难。
      今年2月5日,正是疫情防控紧张时期,得知贫困户繁复林饲养的2000多只鸭子因疫情封路即将“断粮”,繁复林的丈夫邹松桥因重病又在孝感住院,唯一的儿子又被阻隔在外地,繁复林一个人在家六神无主,心急如焚。张国胜得知情况后,积极联系美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快预定了3600多斤饲料粮。针对还有千把斤的饲料缺口,他又带着村干部冒着疫情威胁和绵绵细雨,跑了几个湾子,才从10多个农户家里凑齐了1000多斤饲料粮,送到繁复林的鸭场。
栖凤村是我的第二故乡,为家乡操心做事是应该的
        “我今年除了留足自己吃的油外,还卖了80多斤菜油收入700多块钱,这是十几年来破天荒哟!不是工作队帮我们改造了渡槽,去年大旱年景还收下了稻子,种下了油菜、花生,不然那有今年这好的收成。真是农业好一年,一好好三年。”
        我们刚一进村,就在村头广场上遇见贫困户张友和老人手舞足蹈地与一群村民们交流着今年丰收的喜悦。
栖凤村地处杨店镇最北端,紧邻大别山余脉双峰山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区位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贫脊,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农民种田基本靠天吃饭;因看不到致富的希望,多数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致使近三分之一的岗地粮田荒芜。1993年,原铁坝村就投资40多万元建有一座长1650米的灌溉渡槽抽取铁坝水库的水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当年的建设工艺和年久失修,10多年来,铁坝渡槽不仅不能抽水抗旱,而且还成了一座频危建筑物,对村民生产耕作和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为了解决抗旱问题,当年杨店镇、铁坝村先后多次请来水利专家对渡槽进行现场堪察和论证,结论是需投资250万元进行改造加固。
       这大一笔投入从何而来?镇、村干部只得望而却步,群众听到说法只能望着铁坝水库叹气。
       2018年春夏连旱,靠小小潜水泵3-4级提水,也难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正值抗旱时节,群众心急如焚,张国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多次召开的“屋场院子会”上,张国胜望着村民期盼的眼神,听着大家肯求的声音,多次发誓说道:“既然来村扶贫,我也就是这个村的村民,这个村就是我的家。家里的事大家急,我更急!”
      在听取村民意见后,他多次走出去调研,下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村“靠天吃饭”的问题。为此,他勾画出以改造铁坝渡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扩挖塘堰整合资源,把扶贫之水浇灌到“穷根”上,为整村脱贫出列奠定坚实基础的蓝图。
2019年2月,张国胜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在充分调查论证,咨询农机专家后,决定采用地埋暗管PVC输水管道技术对渡槽进行整体拆除新建。由于这项技术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可以越沟、爬坡和跨路,不受地形限制,施工安装方便,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管道输水速度快,避免了跑水漏水现象,缩短了灌水周期,节省了巡渠和清淤维修用工。最重要的是投资很低。经评估测算,总投资在25万元以内。
得知这个结论便得到区政府分管领导认可后,他当即和镇扶贫办沟通上报区扶贫办,迅速得到立项,在4月22日就正式动工新建。经过一个月的渡槽拆除,暗管埋设,设备调试,5月22日,新建成的铁坝一号抽水泵站正式成功试水。
       于此同时,张国胜又紧锣密鼓地争取区扶贫办先后批准和完成了多项扩挖塘堰、改造沟渠等配套项目。
       2019年6月,又是夏秋连旱。有了改造后的抗旱台渠和蓄水塘堰,这一年,全村的水稻大丰收,秋冬作物也播下去了,这才有了广场上张友和老人和广大村民赞不绝口的夸奖!
      张国胜把贫困村当作他的第二故乡来建设。他对记者深情地说:“为家乡操心做事是顺理成章的事”。几年来,他马不停蹄,以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为重点,积极协调、争取中省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据悉,张国胜几年里先后组织、协调、申报各类资金近800万元,为栖凤村建光伏电站、新修道路、扩挖塘堰、修建广场、建设晒场、改建渡槽、安装路灯、建自来水、绿化美化......,共建设扶贫项目25个。
特别是去年投资100万元建设的自来水工程,国庆节前实现了全村吃上了自来水。一股股甜美的自来水流进了贫苦户和所有村民的心田,流出了满满的幸福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国胜从大年初一就赶到村,带领全体区、镇队员和村干部,发挥区、镇、村三级组织领导核心,党员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带领,村民自治组织成员、志愿者影响引领三个作用,60多天时间里,吃住在村,战斗在村,服务在村,夜以继日地冲锋在防疫最薄弱、疫情最隐蔽、抗疫最复杂的乡村第一线,在周边村疫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构筑起栖凤村抗疫的铜墙铁壁。栖凤村春节前在从武汉、鄂州等外地回乡人员300多人的情况下,实现了无一疑似,无一确诊病例,被评为“无疫村”。
人人心中有杆秤,为村民办好事,大家把他放在心中。“短短几年时间,我们村饮水、道路、村貌,处处改善,产业、就业、事业,样样提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今年抗疫复工复产以来,他就带着我们路旁植树6公里,产业安苗补苗500余亩近4万株,改造塘堰29口,疏浚沟渠、建设桥梁和滚水坝3处。”栖凤村党总支书记万汉云感慨不断地说。 
扶贫不仅是事业,更是责任 
       “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这些共产党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句话是张国胜在村“周一例会”、每月“支部主题党日”和“机关扶贫日”活动上每次必讲的一句话。而讲得最多,也是他最呕心呖血的还是“发展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基层党建”。
他凭着一颗赤诚之心,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扶贫事业,他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政协扶贫干部肩负的责任!
治穷先治本,扶贫先扶人。产业匮乏,是栖凤村群众致贫的根本原因,抓好产业发展,就成了栖凤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环节。
“输血”更要“造血”,为了精准脱贫,必须杀出一条扶贫的“血路”。几年来,他带领村一班人,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从源头“拔穷根”。
       他自幼生在农村,在基层干过三十年,对农村熟,对农民熟,对农业钻的很深,长期在乡镇分管农业工作,亲历过许多的扶贫帮贫模式,也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搞过一些项目,水产养殖、栽种水果、基地开发、建设示范园......最终效果好的不多,大多数群众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多年的历练,让他变成一个很实际的人,不喜欢好高骛远,更想踏踏实实做事。要真正带领大多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没有那么简单。说实话,保守也好,胆子小也好,他不愿让栖凤村的群众冒险,不愿让他们交“学费”。群众交不起这个“学费”啊!那么他这个第一书记,怎么带领大多数群众致富呢? 
       几年里,他在栖凤村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最初,他想过林果种植,但果贱伤农;计划过种脐橙新品种,夭折了;后来谋划大棚蔬菜,也放弃了;准备扩大小龙虾养殖,但沿铁坝河地域狭窄,低田、水源都有限……。
       2018年6月,他同回乡创业的复退军人张涛一拍即合, 联手开发吴茱萸产业。三年来,他去阳新学习,到利川取经,力排众议,化解矛盾,助力张涛投入150多万元,先后分三期建设起高标准的吴茱萸产业基地500亩,并在他的主导下,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循环、绿色、融合”为建设思路,以“创建生态产业园、带贫嵌入产业链、复制打造产业群”的发展路径,以“企业承包、村民承租,集体收益,三方共赢”的“合作社+基地+党支部+贫困户”、“打造农旅一体化”的帮扶脱贫模式,符合贫困地区开发式、“造血”式扶贫的产业扶贫之路。这个模式,不仅流转土地农户每亩每年收益300元,而且一定年限按比例增长,每亩带动贫困户、村民用工30至50个。仅此一项,每年有100多个贫困户和村民平均增收3到5千元,村集体年收入近10万元。
        改造“小龙虾、林业苗木”等生产合作社,引荐贫困户打工,对接产业奖补政策,实现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三方受益”,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多元。现在全村发展起各类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流转面积3000多亩。
“今年疫情过后,我们村不仅能出外打工的都出外了,在家的劳力也100%的就业,仅在基地、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就有30多人。”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国安告诉记者。
         贫困户万汉洲、万水华想自主创业养小龙虾、养鸡,但苦于缺资金、缺技术,他上门鼓劲打气,并给他们先后送去资金7万元和技术资料,还请来技术员上门指导。现在,2人成为全区创业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作为2019年孝南区唯一被授予“全省绿色乡村”称号的栖凤村,一个种植美国橡树500亩规模,在湖北数一数二,经营品种“天上地下都有,种养旅游齐全”的橡树庄园功不可没。在张国胜的协调下,庄园主人闵宝军不仅成为贫困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在日用工10多人的情况下,还带动本村和邻村贫困户10多人脱贫致富,年为村民土地流转、打工和村集体经济贡献50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在栖凤村村出列户脱贫民主评议大会上,张国胜充满激情地报告“村集体经济产业从一无所有到现已形成500亩吴茱萸、300亩小龙虾和2座光伏发电站、2000亩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2019年,全村人平可支配收入达到22410.7元,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的记录达到16.8万元,2020年可望突破27万元”时,全场掌声雷动。
        等到这一天,栖凤人在张国胜的带领下整整干了三年。
        三年来,张国胜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加了多少次班;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酷暑、狂风、暴雨、大雪严寒,行走于村间地头,往返于贫困户之间;说不清多少回在“屋场院子会”、“乡村夜话”和村民家中讲政策、话发展、鼓实劲、描未来,激起党员干部群众“拔穷根”的精、气、神。
        三年来,张国胜已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写下近百万字的工作、学习笔记、扶贫日记、抗疫日记和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基层党的建设的论文50多篇,其中《丘陵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与启示》、《精准发展集体经济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长篇报告文学《吴茱萸花开》等在全国、省、市各大报刊发表、报送到国务院、省扶贫办。
         三年来,他培养了3名后备干部和6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5名年轻党员,张涛被推荐为孝南区政协委员,青年扶贫队员李啸被市委评为“精准扶贫二等功”。他带出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张国胜不知疲倦地战斗在扶贫第一线,他用一个个脚印、一件件实事、一串串数据诠释着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的职责,精心谱写着栖凤村明天更美好的动人乐章。
         爱在栖凤,奉献脱贫,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张国胜又在谋划着摘帽之后接着干与乡村振兴工作……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孝感市孝南区政协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bxnzx@163.com 联系电话:0712-2859489 办公地址:书院街孝南区政府大院,二楼政协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