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好人生下半场球——我在政协这几年
一眨眼,到政协工作4个年头了,离本届届满不过一年时间。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曲指数来千多天日子,我的人生下半场球踢的还算行,细想起来遗憾不多,倒是感慨不少,梳理起来意料之外的收获不免让人“惊喜”连连!除了没想到,还是没想到。
没想到与政协这样前世有缘。说起到政协,那真是命中注定,前世有缘。早在前几年,当时我在乡镇兼职于政协工作时就作为全省唯一乡镇政协干部参加了全省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只因我提交了一篇关于《突出政协主体发挥委员作用》的论文并得奖,而让领导加深了印象,正遇“招兵买马”,就有领导“好意”让我进城到政协的“动议”,虽几经面见,然本人没有领会好人好意,只落得不领人情“骂名”。几年后再次动议可就不一样了:组织决定。意料之中也好,出乎意料也罢,领导抬举你也好,组织关心也罢,重要是自已早已过不惑之年,不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也不说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当然也谈不上还有什么追求、奢望,最大的愿望无非是求得生活的安定,内心的平静。实指望再也不象在乡镇岁月那样去风风火火、冲冲杀杀。只想可能到政协会有很多剩余时间,闲暇之余,茶余饭后看看书、交交友,练练书法、打打太极拳,悠闲、惬意而快乐,如此足矣,仅此而已。因为人说:政协政协,最后歇歇。开会鼓掌拍拍手,吃饭喝酒交朋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到政协之后,才发现除了没有想到,还是没有想到,除了意外,还是意外。
没想到在政协还有这么忙。这几年里,最大的感受是总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只有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加班加点,愚公移山。心想这几天忙了过几天要好些,等这一周忙完了,下一周也许会清闲一点,这个活动下了地,下段就可以放松一下,没想到下周事更多、更忙,只有寄希望于这个月忙完了,下个月事情可能会少一点,到时可以好好休整一下。然而,总有做不完的事,工作一环套一环、一天赶一天、一事摧一事、材料一个接一个,周周月月忙相似,月月周周事不同,不是领导要开会,就是省市要调研,不是会后要落实,就是工作要督办。嘴起泡、尿黄尿、觉不眠、神不定,坚守着辛苦、清苦、孤苦和心苦。绞尽脑汁地写材料,从年初拟工作要点、协商计划、领导调研开始,到实施方案、工作总结、活动小结、情况统计、文件起草、主持词、发言稿,以及起草报告、领导讲话,还有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社情民意、上报信息,特别最重要的是一年一度的全会报告、决定决议、领导讲话、闭幕讲话等,一年中至少要写大大小小100余篇近50余万字的主要材料,最忙时,一月撰写论文4篇、领导讲话3篇、公文10多篇,10多万字,短小公文忽略不计。但尽管忙成这样,我还要尽量挤出时间写写通讯报道、练练散文、发发微博、玩玩@@、聊聊微信,为的是充实自已,放松心情,交友联谊,不为落伍。
没想到政协程序这么复杂。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工作是重结果,轻过程,有的部门领导甚至说:“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而政协工作则正好相反,非常重视过程和程序,甚至不求有用,但求程序到位,政协工作是通过协商的过程来达到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目的,这使政协工作不仅程序多,而且时间长,在政协,没有说一锤定音,也没有哪项工作一步到位,有时为了一个标题,要经过反复推敲、多次协商,有时一个报告,要经过反复讨论,反复修改,少则七八遍,多则上十遍,有时一个调研,特别是全会报告,个别改、专班改、小范围改,分管改、主管改,还要一个来拍板,本是一稿改十稿,最后十稿到原稿。有时为了走程序,一个调研材料、全会报告从拟定方案到最后定稿,要历时数月或半年之久,有的文章到最后改得面目全非,中途改头换面也是常有的事。体会最深的是有时为一个用词、一个新说法、一个引经据典,要花费无数口舌解释,要花去无数精力补正。但在这无休无止的“修改”、“传递”、“圈阅”过程中,一句“文章只有越改越好”的激励话鼓舞着我,使我磨掉了急性子,改掉了“劳骚”症,治好了“争胜”病。然而更为棘手的是旧帐未了,又添新愁,经常是多个报告、材料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推不脱、甩不掉,如果强拉硬拽有可能破皮出血,唯有在煎熬中等待阵痛、分娩,让时间去风干烦恼和忧愁。
没想到在政协工作这么难。刘晓庆有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在政协这几年,我也深切体会到,做政协工作难,做好政协工作更难,要想做出成绩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政协是一个非权力机关,无权利、无资源、无抓手,不但没有强制性、约束力,而且没有硬性指标和任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协只有话语权,没有决策权”。由此,政协可干事、可不干事,多干无益、少干无妨。在这种情况下,政协要想干点事,就只能依靠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的党性、素养和担当,依靠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寸步难行。然而,在当下,往往是一厢情愿,有许多情况在其它部门根本就不算问题,而在政协却是一个大难题。如组织一次调研、视察活动,无论是人员的组成、时间的选择,还是地点的确定,都要反复沟通、协商。不经过三、五个回合,难以搞定,有少数部门和干部,对政协安排的工作、布置的任务,不是推三阻四,就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久拖不办,政协要想做点事,做成做好一件事,委实不容易,必须排除许多障碍,克服很多困难。
没想到政协的舞台有这么大。政协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决不会被埋没,一定会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政协最大的优势是享有话语权和知情权,想发文有载体,想发声有平台,想反映有渠道,只要有思想、有观点、有主张,一定有机会把她转化成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意见建议,这几年里,我每年都在紧张的公务公文之余,结合调研工作每年写3—5篇理论调研文章,高峰时达到上10篇,几乎是百发百中,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刊物上榜上有名,甚至还得了奖;这两年写社情民意信息更是硕果累累,因为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积累很多,情况很熟,所以反映问题、建议建言成了我的强项。常言道:“有耕种就有收获”。在政协,不愁文章发表不了,只愁文章写不好;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不怕无回报,就怕未付出;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鱼,就能翻多大浪。
没想到在政协还要这样抓学习。相对而言,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知识面还算比较宽,心想应该能够适应政协工作需要。然而,到政协之后,才发现自己不仅有点“智障”,而且还有点“脑残”。政协工作不仅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电子信息、政治哲学、政策法律、社会管理等学科,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教育、卫生、城乡建设等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因此,在政协,学习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头几年为了尽快熟悉政协工作,迅速进入角色,我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玩命看书“补脑”;近几年情况熟了也不敢懈怠,因为政协这种组织形式,真的具有中国特色,知识更新快,信息量也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部署、新精神、新要求、新任务、新知识越来越多,稍一放松学习,就真的要说“外行话”,写的“不沾边”。为此我是一刻也不敢放松学习。从政协基层知识到政协理论专著,一年里看过的书多达10几本,政协各类杂志20多本,超过三百万字,上班看书学习时间难集中,就挤下班后机关同事走了难得静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回家后12点之前的自由空间看书,每天还要将自已喜欢的报纸杂志带回家里,一年下来要记几本文摘笔记,编辑10多本文粹剪辑。通过强化学习、扩大知识面,提升自已的综合素质。有时为了写材料,特别是为了调研、视察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自我加压,逼迫自己主动去学,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曾一度看得两眼充血,双唇上火红肿,夜晚严重失眠,每天清晨,常常是人早醒、眼难睁、懒得动、起不来,时常惹得大人孩子责怪埋怨,这大年纪了还读书看报、动笔动刀。有时为了查资料,赶材料,晚上甚至双休时间在家加班,不是同儿子争电脑扯皮,有是还落得“用家里的电”的数落。更为遗憾的是有时休息时间好友同学同事邀约聚聚,都因故推辞和谢绝,落得个孤家寡人“不够哥门”名声。这几年我每年所看的书报和所学到的东西,相当于以往三至五年的总和,可仍常感饥饿和恐慌,仍在不断挤时间“充电”、“加油”、“补脑”。
以我无数次发誓戒酒一样,曾发誓从此不看书少读报就此封笔(在乡镇时就曾一度封笔三年),每当这时,我便不由想起现在流行在笔杆子们中的感叹:“前世做了恶,今世搞写作”。孔圣人也曾曰“绝学无忧”。神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这样一想似乎又有几份重新提笔的理由和冲动,正如戒酒一样,最后发毒誓,醒来装不知,举杯送英雄,皆因见酒痴。也正象一位老笔杆子总结的:一支秃笔、两袖清风、三餐无味、七(妻)子埋怨、八面受气、九(酒)没喝着、十分无奈。
没有想到政协人才这么多。当政协委员后,第一次参加政协全会,领导讲“政协是一个精英组织、人才济济、智力密集”,当时听到这句话,心里有点小陶醉,没有想到进入政协机关后,一夜之间竟步入了精英队伍,委实自我陶醉了好一阵子。近两年,每年都有到武汉参加政协会议和研讨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我才真正大开眼界,政协汇聚的各个方面的精英,不是学者、明星、名人,就是各类专家、教授,可以说在当今中国,甚至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组织与之相提并论,是啊,全国政协流行这样一句话:“一般人进不了政协,进入政协的不是一般人”,用孝感话来讲就是都有“几刷子”。这些无论从平时写材料、讨论报告、研究工作,还是工闲之余,谈今博古,引经据典,我都能深深体会到大家都不是“一般人”。
没想到政协机关报刊杂志书籍这诱人。政协是个大机关,而且又不是一般的机关。政协多才子,十人九著书。有的政协委员发表文章向天女散花一样,遍地开花,有的政协机关出书像搞批发一样,成批成套,大多政协年年有新书,许多政协委员年年有新作。在政协,书既是最珍贵的礼品,更是相互之间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深化友谊的使者。政协办公室除了自订的20多种报刊杂志外,也有相关机关部门赠阅的专业报刊,还有全国、省政协部门送阅的文史资料,也有全国各兄弟政协机关相互赠阅的书刊,真是琳琅满目,就像一个图书馆。我有时望着办公室堆集起来的报刊杂志,就像乞丐看见面包一样,恨不得一会功夫将其全部囊入腹中,可惜我的肚量有限,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消化不了要噎着。看着那些一扎扎、一摞摞、一捆捆的着实让人可惜,眼馋得不行。每天早上班我便收集先送来的报纸,下午上班就收集中午来的报刊杂志,先大约浏览一篇题目,选其重点或喜爱下班后带回家再看。这几年,我每年都要收藏各种文集、论文选编、各类著作、文史资料、精品杂志50余本,按照分门别类统入我的书房书柜,有急用的首先并入我的床头。
没想到政协的材料这么难写。政协的文章就像是医生开处方,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因不同病、同病不同因、同病不同人、同人不同病,每一次都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都要极其慎重,每一次都要大伤脑筋,否则,就难以达到“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目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政协这个大家庭中,既有经过几十年历练从基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领导岗位的主席,也有经过多个岗位磨练来到政协这个人才济济的各位秘书长专委会主任等各路精英,用孝感话来说“都不是怂角”。写政协文章另一个大的挑战是:没有固定套路和现成模式,无规律可循,不能照搬照套,可谓年年有新变化,月月有新课题,天天有新东西,每一次的内容都不一样。今天的内容是经济工作,明天有可能是农业工作,后天有可能是城镇建设;今年叫开局,明年叫关健,后年叫重要,几乎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从基本情况入手,否则就难以做到“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就无法体现政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调研、视察,到最后形成文字时,也许只有几页纸、几千字,然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个中甘苦,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可谓每一次都凝聚着汗水和心血。农村有句俗话“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有时我想,政协每次提交的每一份提案、每一份调研、每一个报告,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材料的撰写,更多的是政协人的责任、担当、智慧和心血。如果领导一阅了之、一批了之、不了了之,着实可惜。
没想到在政协的时间过得这么快。路遥有一篇文章叫《早晨从中午开始》,很多时候我们就过着这样的生活,经常是几天几宿地连轴转。工作量大,节奏快,要求也高。这几年里,平均每年要写近百万字的材料,每个工作日要写3-4000 字,还至少要查阅几万字的资料,做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思考准备功课,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已记不清在办公室里看过多少次日出日落,只记得,晚上、节假日加班,办公大楼里一片漆黑时,自己就到走廊里跑上几圈、大喊几声,洗把脸再继续工作。可能这些知之者甚少,只有满头白发见证我这几年的付出与辛劳。
几年转眼即逝,流逝的是岁月和青春,留下的是思考和脚印。“挥一挥手,却难说再见,逝去的一切亲近而又遥远”。说心里话,面对清苦的条件和超出常人难以想像的工作量虽然有时曾发过脾气,但从来没有积淀怨气;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但从来没有被压倒;面对精彩的世界心里不平衡,但从来没有失衡;面对机关忙闲不均的怪状,但从来没去刻意责怪不公平。方永刚讲:“人的工作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强迫的感觉;第二种是讲职业精神;第三种是快乐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动力让我这么努力的工作。想当官,但我现在也算走上领导岗位了,可工作的劲头依旧没有减、心态没有变、斗志没有褪。曲指算来,几十年革命征程已近尾声,谢幕之时指日可待,但我却感觉仍然动力十足,可这不是为了前程,也不是为其它,最根本的动力在于那是一个农民儿子从黄土地走出来后为养育他的衣食父母现仍默默期待这个国家一天一天有所变化的一点回报。
伏案眉头紧,笔键霜满鬓,苦乐唯自知,说与谁人听。这是今天双休写点回想的一点心得,目的是激励自已一如既往地把自己下半场球继续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