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启澴中学小史

供稿单位:王世伟 责任编辑:区政协文史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6-9 点击次数:
 

私立孝感启澴中学,是孝感创办较早的一所中学,在孝感中等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以前,国民党官方规定,县级只办中心小学,省级才办中学。因此,一九三五年以前,孝感是没有中学的。启澴中学揭开了孝感中学史上第一页。这所中学校风严谨,学风朴实,尤其在一九四七年以来,向往光明,向往进步,在孝感教育史上,应当予以客观的评价。

启澴中学的校史,分为抗战以前和抗战以后两个阶段,笔者对抗战以前的校史,略知梗概,从复校到解放后与县中合并,朝夕在校,知之较详。

一、抗战前的启澴中学

一九三五年前,县里只有公办中心小学一所,福音教会所办私立求实小学一所,以后又办过求实女中,但规模不大。不少有志青年,要想读中学,的确很不容易。当时,有个名为“九老消寒会”的组织,其成员都是些有名望的塾师,可说是孝感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们是:罗素吾、戴绍庭、周鹤山、徐佑之、王柏声、肖楚臣、严千垣、龙寿明、魏典林等老先生,每逢九九重阳,聚首一堂,作文赋诗,议论时事。深感如此一个大县,连一所中学也办不起来,以致莘莘学子,无法升学。实为为人师表者不耻。于是,由罗素吾老先生领衔,向前任孝感县县长郑莹与后任县长欧阳洪烈进言,要求协助办一所私立中学,当即得到了欧阳洪烈的支持,遂定名为“启澴中学”。启澴就是启迪澴川的意思。

办私立中学,首先必须解决经费问题。经罗素吾老先生多方活动,接受了邑人王世茂、王迪民献的田地,作为学田,接受商会主席廖竹泉的捐款,拨出西湖书院为校舍,组成以郑莹、欧阳洪烈等领衔的校董会,向省教育厅办了立案手续。

一九三五年秋,孝感县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私立孝感启澴中学诞生了。一九三六年秋,校舍迁往文昌阁,校产、校具也随之扩充,县城名流屠俊凡先生慷慨捐助中学理化实验仪器一套,于是,学校初具规模。

罗素吾任校长(后由汤自箴任校长)。胡友三、丁第山任训导主任。教师有“九老会”中的戴绍庭、周鹤山、龙寿明等老先生,周、龙两老是孝感教育办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国文造诣很深,桃李满澴川。数学由有名望的“黄几何”——黄子仁老先生担任。另肖华诚在升大学前(一九三七年秋)任过数学教师。英语、理化,由范仲奎先生担任。

学校从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办起,学生由八十名发展到二百名。一九三七年秋有首届毕业生。因抗战爆发,第二届提前毕业后,就停办了。

抗战前启澴中学毕业生中,有的升入大学,获有学位;有的现在在科技界中卓著成绩;有的从事教育工作;也有个别走向歧途,总之,这所学校在战前,的确起到了启迪澴川为孝感培养人材的作用。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启澴中学

(一)筹备复校

抗战胜利后,启澴中学一、二届毕业校友纷纷从大后方归来,学有所成的有同济大学毕业的项大宏,金陵大学毕业的刘仲忱,湖北高农毕业的章尊三和战前在该校任教、后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的肖华诚以及孝感的老校友徐正仪、严子英、李意诚、吴鸿渚、严晋祺等,欢聚一堂,畅谈母校的培养,深感要保持启澴的光荣。他们本着兴办教育服务桑梓的意愿,决定积极筹备复校。

(二)苦心经营,积极复校

抗战八年,经日寇破坏,启澴中学的校舍、校产及教学设备,荡然无存。要想恢复到战前的面貌,单凭几个校友赤手空拳,谈何容易?公立学校的同行,无不置之一笑,许多社会人士,也觉得这是个空想。但是,校友们为母校争光的决心,没有因嘲笑和重重困难而动摇。大家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严子英同学,东奔西走,使得很多校友,纷纷捐款相助。肖华诚、徐正仪等则经常商讨筹备建校事宜。

1、恢复校董会。聘请名誉校董,是所有私立中学的先例。校董会是私立学校后盾,必须依靠它到教育行政部门去立案。校董会的组成人员,需要各方面在社会上享有声望的名流,才能有号召力。毫无例外,启澴中学的校董会,不景气当然地要找当时的县党部、三青团、参议会、商会、及社会士绅等头面人物,出面说话。这些所谓社会名流,有的也想借此炫耀自己。学校先后聘请了孝感籍原国民党立法委员杨玉清(责任中国政法学会顾问、中国法学会理事、“民革”六届中央顾问)为名誉董事长。伪参议会参议长朱澄宇为董事长。与此同时,还通过杨玉清的关系约请原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居正为学校校名——“启澴中学”题了字。实际上这个校董会没有管过多少事,纯属一块空招牌而已。

几个校友就名正言顺地开展筹备复校事宜。通过校友吴鸿渚任县教育科督学的关系,迅速由省教育厅主任秘书鲁子凡(孝感籍)帮助办了立案手续。

2、推选校长,主持校务

校友们一致推举有学识、有威望、为人正直的肖华诚出任校长。并由校长肖华诚挑选刘仲忱为教导主任。同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有徐正仪、刘孟忱、王世伟,组织资金的有严子英、鲁继扬。当时,在学校经费困难情况下,大学表示,在第一年内都不要工资报酬。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几位教师,如水利专科学校毕业的严发樑,建筑专科学校毕业的郭承先等。

3、确定校舍

原文昌阁校舍,被伤兵医院占用,经再三向当局交涉,才从一小划出两间教室,一间小平房和只有兰球场大小的操场。随后赶制了一批课桌凳,学校缩减开支,勤俭办学,只发少数职员的工资。

一九四七年二月,学校开始招收一年级尊重,三月正式开始上课,在校友们的苦心经营下,启澴中学终于复校了。

 ()逐步发展,从无到有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赢得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好评。在第二学期­——一九四七年八月,招生广告一贴出,不少要求入学和转学的学生纷纷前来报名。外地的如:云梦、应城、东西湖一带的家长带着学女来校要求就读,我们坚持把住入学考试关。学生增加,校舍不够,经过商议,决定以原有教室为基地,改修一座教学楼,扩建为八个教室和新建一栋宿舍。其扩建工程在一个暑假内就完工了。费用仍由部分捐款和学费收入解决。为民缩减开支,门窗不用油漆,只涂一次桐油;全部窗户不用玻璃,只用皮纸涂上桐油。教师学生所用的桌凳,住读生的双人床,住校老师应用的家具,基本备齐,并收回了原校的理化仪器。至此,各项教具、文体用品齐全。学校的规模,一九四八年达到了五个教学班,学生增加到二百五十多人。除校舍比较狭小外,基本上已恢复到原来的面貌。启澴中学艰苦创业的精神,实在感人。

(四)重视教师素质,聘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人担任教师。

校长肖华诚认为:要把学校办好,必须有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办好一个学校的关键。当时教师阵容比较齐整:

校长肖华诚,江苏医学院毕业。

教导主任刘仲忱,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在校教英语课,

教务主任徐正仪,校友,国文基础较好,教国文课。

训育主任章尊三,校友,湖北高农毕业,教植物课。

事务主任鲁继扬,校长。

国文教员李意诚、张寒江、刘孟忱,均为校友,他们的国文基础好。教学能力较强。

数学教师除严发樑、郭承先外,还聘请了大学毕业的蔡淑云、李窦五以及孙天根、曾俊生、胡念劬。

理化课由校长肖华诚兼任。

英语教师有国师英语系毕业的王文明、大学肄业的彭璌、沈瑛担任。

历史教师、童子军教练员王世伟还协助教务处、训育处工作。

(五)严谨的校风

启澴中学对学生品德教育十分重视,校风严谨是全县闻名的。启澴中学在校长肖华诚领导下,大家一心想把学校办好,向家长负责,向学生负责。

 清晨,朝读自习不拘于室内外,校园内书声琅琅,不绝于耳。校长、教师,深入学生中,对学生口试所习功课.解答疑难。使朝读扎扎实实,形成了例行曰课。

 实行名牌制。学校专设有考勤处,每个学生都有一枚木制的“名牌”,早、晚放学从训育处取出挂在门房,早、中上学从门房取出挂入校内,顺序挂牌,谁先谁后,谁旷课一目了然。事假、病假、请假时取出挂在门房,销假挂还原处。这样,可不在课堂点名,影响教学。同时,学生凭“名牌”进出校门,可以防止坏人擅自出入学校,破坏教学秩序。

③学生入校一律着印有校徽的学生服。

实行晚自习制度。对走读生护送回家,尤其侧重于女生。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坚持这个制度,确实使学生家长安心、放心。

⑤釆取函约与上门相结合的办法,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相互配合,教育学生。

住读生,每周末例假回家,实行领缴住宿证制度。离校时,领取住宿证;回家后须经家长在证上填写好回家时间并签章,交学生返校时缴还学校。规定住宿生平时无事不出校门。做到了对外地家长负责。

以上某些规定,似乎对学生约束过严,但在当时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秩序井然,学生品德纯正,校风良好。

()求实的学风

启澴中学的教学,一贯认真,教师课前准备扎实。校长肖华诚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对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起了促进作用。

1、学生对于各科作业,均能认真完成。  学校制定了通用三年的学籍簿,各科作业完成与否,月月都有记载,并以此作为获得奖学金的参考依据。各班级每学期开恳亲会,展览作业是项重要内容。一九四八年春,国民党省教育厅一位女督学来校考察了五天,听课、抽阅部分学生的各科作业后,认为教学质量较强,并给子表扬。

2、考试。这个学校的学生,对于考试是司空见惯的。学校尤其是对主课的考试,抓得相当认真。除平时考试外,还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有各科教师命题主考,有教务处命题抽考。期中、期末考试、招生考试等,均釆用密封卷、编梅花形座次,相当严肃认真。任何考试发现有舞弊的,予以扣分或补考。

()设置奖学金鼓励上进

每学期招考新生,名列前三名的免交三费(学、杂、书费),四至十名的免收学费。在籍学生每学期期末考试,名列前五名的,也免交“三费”。同时,对确属出身贫寒的学生也适当予以照顾。当时,历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娄楚臣、徐肇周、汪家龙、方芷兰等人。

()向往光明、迎接解放

一九四八年冬,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刘、邓大军即将胜利南下,特别是汉孝陂游击队负责人,饶民太同志对如何迎接解放,多次向学校作出指示,给启澴中学的师生教育很深,鼓舞很大。师生中向往光明、要求进步的空气不断增长。当时,学校向学生介绍过各地大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事迹;国文课传抄过毛主席在重庆发表的《沁园春、雪》,音乐课教唱过《山那边好地方》(即《解放区好地方》)和讽刺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古怪歌》。全校广大师生在革命洪流的振动下,意气风发;热情满腔地和全县人民一道,迎接了孝感的解放。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返回顶部
上一篇: 公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孝感市孝南区政协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bxnzx@163.com 联系电话:0712-2859489 办公地址:书院街孝南区政府大院,二楼政协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