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孝感县治变迁史话 ——兼谈澴河镇、首善镇、城关镇的称名

供稿单位:朱幼勤 责任编辑:魏轩平 发布时间:2023-9-28 点击次数:

孝感城关镇是一座古老的城镇,最初名为澴河镇。北魏始设军镇,才有镇的称名,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到了宋代的“镇”逐渐转为乡村小市场,发展为市集设监镇行使行政长官的职能,宋代的镇是后代县下设区制的萌芽。(《中州学刊·关于宋代的“镇”》)。

唐代澴河镇原本是濒临澴河及西湖畔的一座小村落,其东部南部是一望无限的湖泽,湖水涟漪,芦荡片片。较大的湖泊有野潴湖、王母湖、白水湖、东西湖、朱(思)湖、长湖、万全湖等,附近又有驿道与府城、省城、京城等大城市相通,水陆交通较为方便。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荆州为二十二郡,孝感此时仍为江夏郡之安陆、鄳(méng萌)、南新市三县地。永兴中(公元304—306年)析安陆县东境置滠阳县(今为黄陂、孝感界)。南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徙郢州之江夏郡治夏口。而以其安陆县置安陆郡,又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属江夏郡,县治所在地为紫资砦。(嘉庆《湖广志》)。

西晋末“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战争频繁,黄河流域的汉族世家为了逃避胡人的残酷屠杀,带领一般群众以宗族为单位,成百、成千、成万地集体流徙到南方,南朝政府就按他们原籍的州名、郡名、县名成立州郡县来管理他们。当时侨州郡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尤其以扬州和荆州地区为最多。《孝感县志》载:“先是(东)晋于此侨立义阳郡。”元嘉末(公元453年)又侨立汝南郡。明帝时(公元465-472年)复侨立宋安郡,而于义阳郡侨设司州以统之。又改安陆郡来属义阳郡领平阳、鄳、钟武、宝城、义阳、平春、环(又作澴)水七县,宝城乃分鄳县立者。孝昌县是土著县,鄳、宝城、义阳、环水实皆今孝感县地域,其中南朝孝昌县境亦在其间。(参见《孝感县志》)。明帝泰始中(公元466-471年),张永因打败薛索儿的叛乱军,功封孝昌县侯,这时期县为侯国,县令称作相。(仍见《孝感县志》)。孝昌侯国治所在地仍为紫资砦。

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法”,将侨民编入当地郡县的户籍,有的侨州郡县因并入当地郡县而被取消了。有的侨州由当地郡县划出部分地区给予管理,或者干脆取消当地郡县,把地方全部划归其管理,使该侨州郡县成为有实土的州郡县,称为“土侨”即有土地的侨州郡县。东晋及刘宋所设侨州侨郡侨县有民无土,与政权无关。宋、齐、梁各政府也曾多次实行“土断”。到南北朝末年,真正的侨县已经没有了。明帝时实行“土断”,将安陆郡来属义阳郡,使义阳郡成为“土侨”。南齐(公元479-502年)分司州之义阳郡为南北,孝昌属南义阳郡。义阳、鄳、环水、宝城改保城,属北义阳郡。而安陆、汝南二郡同寄州治,孝昌县治郡治所在地同为紫资砦。梁复于此置义州,仍以孝昌属安陆郡。州治县治所在地仍为紫资砦。

后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改孝昌县为岳山郡,置岳州。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涌现出十六大大小小的王国。仍实现州郡县三级制。北魏灭十六国后,州郡滥置,数量激增,出现州不管郡,郡不管县的情况。南方的东晋、宋、齐、梁、陈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到魏晋南北朝末期,州设得愈来愈多,也越分越小,几乎与郡差不多大小了。后魏所设置岳州则是郡州县同在一个孝昌县域之地,州、郡、县治所在地同在紫资砦。安陆、汝南二郡同时又是州治。

梁复于此置义州,仍以孝昌属安陆郡。

后魏大统十六年,改孝昌县为岳山郡。置岳州。

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省岳州郡入安陆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岳州及岳山环岳郡,复置孝昌,属荆州。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省孝昌入安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改郡为州。四年,改孝昌县置澴州及澴阳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孝昌属沔州,寻复属安州。宪宗三年(公元809年)省孝昌入云梦。懿宗咸通初(公元860年)复置孝昌县。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安州置宣威军。中唐以后,又出现了节度使区的建置。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遂成定制。每以数州为镇,州刺史受节度使管辖。节度史集军政于一身,所谓“宣威军”是军镇,无集镇或区镇建置。王仙芝、黄巢陷安州及孝昌诸县。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十月,朱全忠陷安州,孝昌诸县皆溃。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为避皇祖国昌讳,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县治所在地仍在紫资砦。(仍见(《湖北省建置沿革》、《省志》作紫资寨)。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以安州属荆湖北路。安州防御复为安远军(宋代府、州、军监为二级政区,府、州沿袭唐制,军在宋代变为政区),领安陆、云梦、孝感、应城、吉阳、应山六县。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太祖即位后改年号开宝),撒消吉阳县并入孝感县,这时迁县治所在地至澴河镇。(《新元史·地理志》)、《省志》)。又据《九域志》载:“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省吉阳县入孝感县、县在德安府东南百三十里,有澴河镇。”亦是指县治所在地为澴河镇。由此可证孝感县治所在地称镇始于宋初。澴河镇只不过是集镇概念。

又据南宋·祝穆民《方域胜览》(成书约1225-1264年)载:“宋太祖微时,游孝感西湖村,因索酒村姥家,持酒以进言榷禁甚严,此第私酿幸密之,与之金不受。太祖即位后,令宽西湖禁乃置万户酒馆。”清康熙年间所修《孝感县志·风土志·足迹》也记述了此事这里说的是,后汉初,赵匡胤漫游随、郧、襄、沔、足迹到达孝感澴河集市西湖村的一段故事(见《宋太祖本纪》)。在孝感这一行踪沿途诸多有关传说可得到印证。康熙年间《县志》所云“西湖村在治北”,是指清代时孝感县衙所在的方位而言。由此可见,宋代之前孝感城关仍无“镇”之称名。又证实,澴河镇是因为宋太祖对微时游历之地“西湖村姥私酿幸密之”的美酒十分怀念,即位后不久“令宽西河酒禁”,并置万户税法,放宽酒馆限制,而且又扩大了孝感县治所辖范围,又将县治迁至该村集市之地,此后便有了澴河镇称名。此后西湖酒馆多了起来。后来他又特地巡幸孝感城,便留下了后来建筑的西湖桥及明月楼前“帝子停骖”、及“ 宋太祖沽酒处”石碑等古迹。西湖澴酒便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酒,“西湖酒馆”逐成为“孝感八景”之一。由此可证实,这个集市以镇称名,固然得力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也得力于其厚重的名人效应,使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层次,具有厚重的人文景物的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以安州为神宗(赵顼)潜邸(即位前往所),升为德安郡。北宋末年金兀术统率金兵大举南侵。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孝感县治失陷,县治仍徙紫资砦,(《宋史·地理志》,《县志》作建炎四年(1130年))属安陆镇抚使(按:安陆镇是宋代所设军镇,是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澴河镇为集市镇)。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孝感县复属荆湖北路。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打到湖北,收复孝感等地。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家军从鄂州出发大举北伐,直捣黄龙(开封朱仙镇)。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金以都统完颜按带陷随州,进围德安,分兵掠安陆、应城、云梦、孝感、汉川诸县。嘉定六年四月(1213年),金以仆散安贞破蕲、黄等州,兵过孝感,苦其俘掠。(《县志》)。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兵大举南侵。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以太子阔帅师攻破德安郡县,屠杀民众十余万人。嘉熙元年冬(公元1237年)蒙古以温不花等攻陷随州,又攻陷孝感等地至黄州还。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攻打鄂州(武昌),9月屯兵黄陂,黄陂县治迁至青山矶(现武汉青山区)。度宗咸淳五年正月(公元1269年)蒙古兀术军至德安,掳徙孝感民众万人于北方。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孝感诸县尽被蒙古兵攻陷。元世祖入主中原称帝第一年(公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县治自紫资砦又迁至澴河镇,孝感属德安府,隶荆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

明初,孝感属德安府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德安府为州,属武昌府。省孝感县入德安州。十三年,复升德安府,置孝感县。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军在孝感地域转战十余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将白朗攻陷孝感城,义军复孝感,未几复陷。

清顺治二年四月(公元1645年),靖远大将军英王帅师打败李自成部义军,德安诸郡县属清统治,名号隶属悉仍旧制。后来孝感县改属汉阳府。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曾四次攻占孝感县城。其中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军攻占孝感县城,县衙移驻青山口。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捻军先后七次攻入孝感城,其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国军与捻军会合攻占孝感县城。县北部分农民,上山垒寨子,以避乱军。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捻军第五次攻占孝感城,居民闻警上白云寨躲避。

清代设5乡、18村、360会。城区为8会。城内外:首善会(大东门内外)、从仁会(北门内)、齐仁会(北门外)、倡化会(小东门内)、亲民会(小东门外)、蛟龙会(南门外)、公义会(西门内)、迁乔会(西门外)。

孝感基层政权始建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全县设14个区,第一区驻首善镇。城关始有首善镇称名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孝感县辖26乡、2镇这两镇是城区首善镇以及花园镇。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首善镇”故名。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为县区建制,孝感县城为城关区。1951年实行小区乡制,全县计16个区2个镇。城关区改名城关镇。此外另有花园镇。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孝感市孝南区政协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bxnzx@163.com 联系电话:0712-2859489 办公地址:书院街孝南区政府大院,二楼政协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