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事 能 商 量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思想思考之二
张国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基本原则,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顶层设计。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有的民主形式,“遇事多商量”是对协商民主的简单诠释。他强调“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孝南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已经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由此,我们遇事要多同群众商量,把群众的愿望、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情绪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遇事先商量是一种尊重。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政府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认识也总会有局限性,有事先和群众商量,是对人民群众的最起码的一种尊重,反映的是一种谦虚态度,体现的是一种平民风格,展示的是一种能力智慧。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如果离开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的主体,只凭个人的苦思冥想、个别体验,甚至自以为是、闭目塞听,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就不会作出正确的决策,就无法把事情办好。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真诚尊重群众,放下架子同群众商量,干部群众之间才能有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好的心态坐在一起就彼此有分歧的问题进行商量,从而达到一致,达到解开心结、解决问题的目的。商量要平等待人、诚恳对人、尊重他人。有的时候你愿意和别人商量,但人家却不愿和你商量,即使商量了,谈的也不是真实想法。商量,就是要敬畏人民,尊重群众,做到与群众平起平坐地平等交流和商量。做不到平等,商量就是失去了平衡,如果一副非我莫属、非我言莫听、非我令不行的颐指气使,就成了完全赤裸的欺负。而没有平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平等,就是大家有话都可以说、有问题否可以指出、有建议都可以提出,允许“高人一筹”,但绝不是“高人一等”。
遇事要商量是一种感情。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装在心里,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也不是跟风的时尚标签,而是具体、实在的行动。新形势下,虽然没有战争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就难有粮草果腹的鱼水相依,没有战争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就难以打胜仗的生死相连,但血肉相连、鱼水之情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在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淡化了这种血肉、鱼水联系的观念,思想上轻视群众,感情上冷漠群众,工作中忽视群众,甚至把人民群众推向“对立面”,工作中瞧不起群众,不愿意和群众商量,淡忘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方法,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只有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经常走到群众中间,和群众拉拉家常,听听群众的牢骚话、真心话,才能够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才能够体会群众的冷暖,想问题、作决策才能符合群众的口味,才能够赢得群众的支持。要克服官本位思想,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对群众坚持做到思想上关心,感情上贴近,物质上帮扶,与群众同甘共苦,唇齿相依,坚决防止高高在上,态度生硬,颐指气使,成为群众的“对立面”。在利益多元、价值多样的今天,务必跟群众多商量,达成广泛共识、凝成改革动力,方能有事不慌、遇事不怕、做事不乱、善做善成。只有脚步下移才能倾听群众最直接的声音,只有工作下沉才能赢得群众最大信任。
遇事会商量是一种能力。商量不是走形式,不是应付上级,而是为了商量出办法,商量出共识,商量出感情,商量出团结。有人说:这样的商量,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密切联系群众本领,更是一种工作能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商量的事情,多涉及群众利益,往往是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事情。因此,商量的形式、方法、内容、过程,能不能尊重群众,往往决定了事情能不能“商量顺、商量通、商量成”。商量是为了事成、成事打基础、做准备,商量是凝聚人气、凝聚力量的过程。商量需要大视野、真本事。要做到眼界宽、思路广,识大体、顾大局,使所发表见解更代表民意、更符合实际,产生更大实效。商量需要实办法、真本领。“我们既要心怀商量热望,又要具有商量之功,不断加强能力修养,善于深入学习调研,抓住问题本质,探寻事物规律,使建言立论富有智慧和灼见,努力寻求各方面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达成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不管何种情况,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商量。动不动强征强拆、强推强派、强处强罚、强建强转,动机再好,强迫命令总是适得其反。商量需要出细活、真功夫。要从一穿着、一句话、一手势注意起,不要打官腔、说官话、撒官气,要说掏心窝子的话、心贴心的话、心换心的话。为此,遇事和群众商量,显不得半分高明,摆不得半点架子,拉不得半句官腔,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谦虚谨慎的作风,决不能图省事,怕麻烦,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之,遇事商量比不商量好,多商量比少商量好,早商量比晚商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