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杨店高龙习俗

供稿单位:政协发布人员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5-14 点击次数:
           杨店高龙庙会的习俗产生于南宋,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清幕遮草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的大县城都有元宵扎龙灯的习俗;开始仅为供人们观赏的灯饰,后来演变成为舞龙,其用“内结绳、外穿衣”的独特形式将龙头和龙身相连接,身形高大。龙头有百余斤,龙身一般有十三节,多用竹、木、布、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故称高龙。

杨店镇是千年古镇,又称“斗山铺”,建于唐代,以驿站蜚声荆楚。镇中部杨店、中店两条河流的潺潺流水,象银带一样由北向南飘飘落落。杨店集镇的地形特点是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恰似三只大撮箕在往一只大斗里灌粮食,“斗山铺”由此得名。

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留下了“桃花香远驿,蔓草乱斜阳”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陟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销客断魂。承平经百战,闲却几烽墩”。“斗山铺”便又名桃花驿。明朝中期,有富户杨廷松,豪爽好客,急人之急,修义仓,置义馆,办义学,建义桥,立义冢,凿义井,深受人民敬服。知府宋越为其挂匾;翰林王廷栋为其作《六义记》;江西参议茅坤为其立传;加之居民杨姓人口日渐增多,人称杨家店,至今使用的“杨店”乃后人简称而来。清雍乾年间举人夏扶英有诗咏:“狮尾龙须意自骄,故人亦复酒相招。年年夜气无虚日,偏说良霄是此霄。”还有佚名诗:“松柏布山岗,两畈稻棉菽。燕舞平原地,莺歌醒人愁。引来金凤凰,楼息岁半楼。”

高龙从北面九架山南下,从孝昌县东阳岗,有车龙庙;进入孝南区杨店镇凤集,有骑龙店、五龙寺;向南到镇区中店有回龙寺;向东南下十里岗有木龙庙;再向东南有紧挨众股大塘,有龙潭张家湾,再东有龙头大砦;回首向北在黄孝界河边有龙门寺。杨店人沿着这条神奇的“龙脉”,每年在元宵节就形成了舞龙上庙祈福的习俗。元宵节杨店高龙习俗源于南宋,据《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中说,孝感在建炎间(1127-1130年)移沿紫资砦,而紫资砦就在现在的孝南区杨店镇界河边的太平镇湾一带。但当时的龙灯,仅仅是我们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欣赏的龙形灯饰。

到明代,“高龙庙会”已经有了今天的雏形,内容从以前单一走向了丰富,包括龙形的成熟,高跷人物角色的丰富,舞狮、采莲船、踩高跷和锣鼓的进入,活动的阶段,环节、流程都有一定的套路。以元宵节舞龙习俗活动来祭祀神灵,祈求安康,元宵节杨店舞龙灯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元宵节杨店高龙习俗,每年正月初三后,杨店人便开始为玩龙灯做准备,正月十一,装扮一新的龙灯供拜在湾里设有祭祀的香案前,正月十二晚上开光,十三上庙,十四拜龙,十五游龙、灿灯。玩龙灯期间家家户户早、晚都要到香案前各上一次香,祈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杨店镇共有127条“龙灯”,每年正月十三,在杨店天符庙、侯家大庙、木龙庙等地方上庙,百龙闹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除夕夜的火,元宵节的灯”、“年小月半大”,这句俗语云:无论你在何方,在春节期间不回来祭拜你的家族的祠堂,但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在外的游子纷纷携家带口回到了故里祭拜先祖。久违的问候、丰盛的招待和外面的信息,都给当地的乡亲带来节日喜庆的气氛。

杨店高龙身形高大、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有王者之风。龙头有2米多高、重百余斤;龙身一般为13节,最多为24节;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其制作工具裁纸刀、钻子、凿子、篾刀、钢丝、竹子、浆糊等。高龙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2米多高,重百余斤,龙头造型呈“S”型,昂扬姿态,雄美壮观;龙额开阔,龙角粗壮,龙眼滚圆,龙须飘逸,龙鳞闪烁,龙嘴宽深,龙齿井然有序; 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

“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5根长翅苗, 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龙尾呈“S”型,与龙头相称,龙灯专门订制,色彩是约定俗成的。

套路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这无不渗透着杨店人们的智慧和血汗。

杨店镇共有127条龙灯,阵容壮观。上庙时杨店人都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去行使自己的使命,摆香案、上香、喝彩,以祈全家平安,发家致富。

元宵节杨店高龙习俗,历经几百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节日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杨店元宵庙会上别具特色。对继承和发展民间民族文化、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龙制作工艺极具地方特色,龙头有2米多高、重百余斤;龙身一般为13节,最多为24节。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5根长翅苗,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整个龙灯看起来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高龙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是打造魅力杨店的文化软实力,对杨店建设桃花驿卓尔小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有的人对民间文化的观念有所淡化,所以“高龙庙会”的活动参与者变少,气氛不如从前。一些老艺人,特别是编扎龙灯的、编排锣鼓伴奏的、摇彩莲船的,由于年岁高,相继谢世,后断乏人。

杨店镇高龙传承谱系:一、杨菊生(已故),男,生于1905年,纸扎艺人。20岁开始跟随家族长辈学扎龙灯。第一代传人:杨端桥、杨双桥;第二代:杨延安、杨志安、杨玉安。二、向保生(已故),男,1913年。第一代传人:向明珠;第二代:向军、向旭。

   龙灯的寓意是根据“灯”与“丁”的谐音象征。“龙灯”也就寓意“龙丁”,祈望得一龙子。杨店镇玩龙灯是以敬拜“龙神”,希望得到“龙神”的恩惠。还含有繁盛人丁,兴旺家族,财源广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求吉祈福。

杨店西子街的龙灯是重点的特色团队,它在正月十三玩龙灯时起着带头和谐作用,早上八点钟先进天府庙玩灯叩拜;之后在西子街摆龙阵,迎接前来天府庙祭拜的各条龙灯,也起着调节各条龙灯的顺序作用,直到最后分别去天府庙、侯庙与各条龙灯会合。

艺人夏耀明,男,47岁,自十五岁就开始玩龙,逐步扩大队伍,传承了几十人。他积极参与并负责组织、维护治安秩序。

杨店三付湾也是特色团队之二,这湾的龙灯发源早,历史悠久,参与人广,在舞龙灯时还伴随有高跷表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其特色代表人物 :杨卫群,男,45岁,村支部书记,每年玩灯时他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秩序,确保本湾龙灯的安全事故。

    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此繁荣芬芳,并传承至今,尤以舞龙、踩高跷、“桃花”文化而美名远播,震撼四方游客,赢得广泛赞誉杨店号称“龙灯之乡”,神物崇拜龙变化多端的神性,腾云驾雾、生水布雨的本领以及不可一世的君权象征感到恐慌而顶礼膜拜;吉祥物取龙的奋发和腾飞的精神风貌予以肯定,并相信这种精神风貌能给当代人以启示、激励、鼓舞和祥瑞。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保护和利用好杨店龙舞文化遗产,不断创新杨店高龙文化,才能让其产生更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从而使杨店高龙庙会习俗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发掘杨店高龙高跷的文化传承,我们应该进一步对现状进行研究,为推动和传承杨店高龙高跷构建理论体系,为申报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杨店龙舞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孝感市孝南区政协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bxnzx@163.com 联系电话:0712-2859489 办公地址:书院街孝南区政府大院,二楼政协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